详细信息
行业动态
  • 康世昌辛少华作客新浪聊珠峰科考与测高
主持人 : 这里要回答一位网友的问题。
 
  网友:登山科考可能都要请向导,这次咱们的向导的问题是怎么解决?
 
辛少华 : 从我们测绘人员,我们希望有一到两名测绘队员能够上到珠峰峰顶,这个肯定也要向专业登山队员一样,他们也要请向导,我们主要想请西藏登山学校,大部分都上过山顶,在这个地方有一些经验,请一些学生,也不排除请一些夏尔巴人,让他们作为辅助的人员协助我们,运输一些装备、仪器。
 
  主持人 : 向导的角色是必不可少的。
 
  辛少华 : 专业登山队员他们也会请向导。
 
  主持人 : 回到我们关于这次科考测高的话题上来,关于珠峰高度刚才说了,一直以来就有很多说法。在我们1975年测定8848.13之前,已经有很多人测量过了,辛司长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,之前有哪些说法,是怎么得出来的?
 
  辛少华 : 这种东西,可能在我的印象当中,我上小学的那会儿,在很多年以前,那会儿可能在座,你可能不大知道了,那会儿用的数据是8882,在8848之前,大概印度人测量的数据,大概100年以前的数据。1975年中国人正式的组织进行一次比较全面、大规模的很严密的方案做数据之后,公布出8848.13这个数据之后,很快被联合国,国际上有关的组织和大部分国家所认可,之所以能够认可就是因为我们在那之前为止是一个最严密、最科学的方案,有大量的技术手段,在当时那种历史条件之下,应该是最高的一个数值,所以很快被大家公认。从那之后取代了8882的数字。
 
  主持人 : 可能也走过一个过程,在我们测8848.13之后,不管地理学界、地质学界,或者整个教科文里,是不是还会有一些纷争,或者有些地方不认可,或者又有一些机构和新的登山队测量得出新的数据。我们怎么看待这些数据?
 
  辛少华 : 我们1975年之后,包括中国人在内这些年一直在这个地区做一些科研方面的工作,包括搞一些测绘活动。中国从1966年开始真正测珠峰高度,当时组织的规模和方案的严谨性相对差一些,包括1992年和1998年我们都先后在这个地区开展其它的活动同时对珠峰进行测量,但从它组织严密性、科学性方面稍微差一些,我们并没有采纳那个数据。这个期间好多国外的组织,或者国外的个人,他们主要利用登山的这么一种机会,或者以登山为载体带上一些测量仪器,做过一些测量工作,这个数据很多,工作出来的结果也很多,都差不多。
 
  我们认为,从这个方案组织的严密性、科学性和规模上的,因为我们除了在峰顶进行测量之外,这个手段主要用的全球定位系统,GPS的系统,用它来测,我们除了对它进行测量之外,我们还要整个在山角下,整个这个区域开展其它方面的测量工作,包括进行水准测量、重力测量,包括它的测距,GPS仅仅是它的一个手段,所以刚才说我们同时在上面数据测量的瞻标,上面除了测GPS之外,还有棱镜对它进行测距,很综合,利用各种技术手段,最后通过数据处理公布出来一个结果。
 
  主持人 : 我们现在还在训练期、准备期,我们希望我们自己组织这次科考测量能够得出一个数字。
 
  我们现在从科学的角度谈一谈珠峰地区整个高度的情况是怎么样的,因为之前有些报道说珠峰地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,冰川密实化的进程加快,导致珠穆朗玛峰的整体高度在降低。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叙说,很多网友不是很理解这样一种说法,首先他就不明白冰川密实化这是什么概念?
 
  康世昌 : 这个问题我原先也是比较感兴趣,后来也查过一些东西。这个报道出来之后,密实化是这样一个,冰川它整体来说它是一个冰,但是真正在高海拔地区它大气降下来没有雨,它是雪,雪怎么变成冰川冰,这个过程叫密实化,所谓密实化两种方案,一种方案,比如在特别寒冷的地区,比如在南极它气温上不到零度,这个时候上浮的雪越来越厚,在重压之后冰雪逐渐变成冰,各种晶体之间减少、缩小,冷形成作用。
 
  另外一种密实化,是融水,温度比较高的话,假设举个例子,白天它消融,晚上冻结,这时候白天的雪消融,晚上冻结,就逐渐形成冰,这是两种过程,叫密实化过程。
 
  网友:从一般的知识上得到,从地质结构运动上来看,青藏高原珠峰地区它逐渐隆起,这个速度小段时间来说是微乎其微。是这样吗?
 
  康世昌 : 以我的想法是这样,因为前一段时间,新闻媒体上提到说珠峰下降了1.3米,为什么,因为你要说1.3米下降,从地质运动,地壳运动这方面来说是很难有这种数据。所以我们试图说是不是全球变暖以后,冰顶上气温可能在恒温,但是温度升高以后密实化过程加速了,比如原来2米的雪变成1米的冰,需要一年,或者半年或者几个月,速度加快了,是不是有这个造成。但是这个东西不管怎么说值得商榷了,等到测绘局拿到上面冰和雪的厚度以后才能说这个话。我们解释这个东西,从冰川学的角度、物理学的角度这些也是通的。
 
  网友:什么叫珠峰的高度?
 
  主持人 : 刚才也说到了,珠峰上面有雪又有冰,我想问辛司长,我们是不是找到珠峰峰顶岩石最高处,那就是珠峰的高度?
 
 
辛少华作客新浪聊珠峰科考与测高
 
  辛少华 : 所谓的高度,我们总是相对某一个面而言,我们中国人或者我们自己所说的高度,现在我们国家法定的高层基准1985国家高层基准,用了大概40年黄海验潮的数据,考虑其它的因素算定出来的。我们北京平均40米,大概我们北京市平原这一块大概比平均的黄海面高出40米。现在我们测出来的珠峰高度值相对于我们黄海海水面而言的,是这个概念。
 
  主持人 : 刚才说到我们测量的时候都要插到没有雪深直到岩石为止,那么要得到最精确高度,雪深可能会成为测量精度一个关键所在,因为之前我们也听说过1975年我们测量的时候,因为技术有限,我们可能没有插到雪深以下直到岩石。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雪深是什么样的概念。
 
  辛少华 : 珠峰峰顶大家能看到,至少珠穆朗玛峰峰顶是这样它常年被冰雪所覆盖,冰和雪刚才康教授以科学的解释,我们1975年看到的时候,水先只有冰面和雪面,有浮雪,每年跟每年降雪量不一样,或者气侯不一样,雪风一吹就跑了。1975年当时那种条件之下,我们尽了最大努力,上了登山队员,用一根钢钎往下插,直到插不动了为止,当时测出来0.92米这么一个雪的深度。当时插到冰面上面还是岩石上面,也很难给一个很准确的说法。
 
  1975年那一次主要在当时那种历史条件之下,当时的技术状况、技术条件的限制,只能做到这一步。
 
  这一次上去,刚才我说,所谓我们想把冰的厚度测出来,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技术手段,用一种雷达,它就可以把雪的厚度和冰的厚度能够测量出来,这样的话,上面有一层冰,我可以把雪面的高度测出来,如果再把雪深或者冰的厚度再测出来,确确实实可以测到珠峰峰顶岩石的高度,我们希望是这样。
 
  主持人 : 我还想问一个问题,既然我们已经能够测量到岩石,我觉得珠峰峰顶不是一个点,怎么样才能找到最高点,再说这个点现在有没有争议?
 
  辛少华 : 珠峰的峰顶根据上去过的登山队员讲大概是长方形的,面积不是很平,基本上一个面,大概20平米左右这样一个面,珠峰峰顶大概20个平米,是长方形的面。我希望带一排雷达上去,像我们桌子一样,我会利用雷达,我就可以测出几个剖面来,希望我能把珠峰峰顶岩石形状比较准确的描述出来,找出最高,希望这样。毕竟上去的时间,在一般上去大概只能呆40分钟到1个小时,我上去首先把测量的觇标树立起来,进行GPS仪器的观测,还要进行雷达的观测,刚才我还说,想在离峰顶几十米的地方,找到裸露岩石,我上去只有40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时间,对于测量人员来说工作量是非常高的,上去一个小时是非常紧张的,有这么多工作等待我们测量人员上去去做。
 
  主持人 : 刚才的问题我想解答很多网友的疑问,很多网友不知道珠峰峰顶是什么样的,看过电视也不一定明白。刚才辛司长、康教授告诉我们峰顶是什么状况,它是一个雪、冰、岩石的组成结构,我们通过什么样的途径、手段能够测量最高的山峰。
 
  这里我想再回到科考这个问题上来,因为有些网友在问。
 
  网友:这次珠峰的科考如何研究南亚次大陆的大气污染,对珠峰地区的污染。
 
  主持人 : 因为这次科考主题是珠穆朗玛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。我想问一下全球变化,这个变化指的哪些内容?它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全球变暖这个词,而是用全球变化。另外响应,为什么珠峰地区研究它它就能响应全球的变化?
 
  康世昌 : 全球变化是我们学术上经常说的全球变化,全球变化体现我们老百姓或者普通人能看出来的全球变暖,这是其中一个方面。大气污染,大气环境变化,这也是全球变化一个内容,全球变暖都是我们通俗能够感受到的。
 
  南亚次大陆对我们污染,这也是包含我们这次科考内容,比如我们了解它的含量金属,重金属里面的铅、汞,青藏高原没有重工业,而我们珠峰地区特别夏季受到南亚季风影响,所以南亚季风来的时候有可能带污染物,我们前面检测的时候也可能检测出来。这次我们经过更多仪器看它污染程度怎么样,到底它有多大程度的污染。但是毕竟这些地区,包括南亚季风能达到珠峰地区。
 
  你说的响应,因为珠峰地区比较独特,我们75年做了综合观测,我们有很多数据,我们假如2005年再做有些相关内容监测看它这个值到底变化没有,如果变化肯定是响应,全球变化整个发生变化,我们珠峰地区独特环境发生变化,这就要响应,我们看它有什么响应,我们综合研究,气侯环境资料等等东西组合在一起,看看珠峰独特区域对全球变成有什么样的响应。
 
  主持人 : 可能刚才你们所说的是我们科考内容里面一项或者一个总体的概念。
 
  网友:请用最通俗的话,这次科考预计会有哪些成果,对生活,对我们以后的认知世界的认识上会有哪些意义和影响?
 
 
康世昌作客新浪聊珠峰科考与测高
 
  康世昌 : 我们这次其实我们也是刚开始,当然我们从科学角度很多东西都是基础性的科学,这些东西并不是马上就让大家能理解的,但是有些方面,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,比如说我们排放的大气污染程度到底有多严重。我们也通过新闻媒体宣传,我们让公众了解这种环境,因为这个地区毕竟是一个比较干净的环境,我们通过介绍一些科普知识,介绍人与自然怎么协调发展,我们生态环境有一些恶化等等,哪些是我们人类造成的,哪些是自然因素造成的,我们从这几个角度出发,与我们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东西,我是从这个角度考虑。
 
  网友:请问辛司长,刚才说到我们通过现代的技术、手段已经基本上能够保证测量珠峰峰顶高度的精确程度,但是我们现在从测量它本来是一个很难的事情,到现在为止测量珠峰的关键问题,或者一些难关还在哪些方面存在?
 
  辛少华 : 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,现在难关,真正的难关刚才我已经说了,我们希望能把运到峰顶的仪器、装备运上去,而且能够正常工作。因为本身这些技术如果在平地,相对不是这么高的地方都是很常识的技术,和最先进的技术,操作最先进的手段都没有问题。
 
  主持人 : 这些仪器包括哪些?它是什么样的仪器?是背起来很重?
 
  辛少华 : 比如我这次带上去有关于测量是这么几个方面,一个是刚才我说的我们新做的测量的觇标,它完全是一个标志,供山下面对它进行观测,包括方向,包括它上面有测试仪用的棱镜,包括上面架GPS的天线。
 
  另外我往上带至少两台全球定位系统,GPS的仪器,刚才我说的要往上带雷达,测雪深、雪厚,这是最基本。当然还有一些其它东西,必要的气象仪器都往上带。我尽可能把每一样仪器装备控制在三公斤以内。
 
  主持人 : 总共多少重量?
 
  辛少华 : 主要装备包括两台GPS,包括一台雷达,包括刚才我说的测量瞻标,除了这些东西还有一些辅助的东西,这几样东西都是要用电池的,确保把仪器能够安全的带上去,同时要确保它电池有足够的电量,能保持足够的工作时间,主要难度在这个地方。
 
  主要难度是登山过程中把装备带上去,而且带上去能够正常工作,在峰顶取得第一手的资料数据。
 
  人在上山过程当中有一个大前提,确保安全第一,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之下我是尽我最大努力去拿到数据。
 
  主持人 : 要说最大难关,它就是人员和仪器安全到达。
 
  辛少华 : 人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。
 
  主持人 : 我们在说我们得到这个数据之后,如果我们顺利成功,得出这个数据并予以公布会是什么时候?
 
  辛少华 : 这个就要取决于当时天气情况和当时登山情况,以往规律每次登珠峰成功时间大概就在5月10号-20号期间,一般是这样。如果一切顺利成功,野外数据采集工作,到5月20号能够完成,这是在峰顶。
 
  同时除了在峰顶测量工作之外,在珠峰周围以及邻近的区域做一些控制网,做一些辅助测量工作,这个工作5月底到6月初能够完成全部收据采集工作,把这个收据拿过来之后我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数据处理、分析、研究,最后经过计算出来一个值之后,因为珠峰高层作为很重要地理信息数据要公布我们有一套制度,要报批之后再公布,如果一切顺利,希望这个时间能够公布新的珠峰高层的时候,是在7月底或者8月初。
 
  网友:请问两位专家,能否预测一下咱们珠峰测量之后,它的高度会在多大范围浮动?
 
  辛少华 : 这个是没有办法预测,如果我能预测,我就不会组织这么大队伍冒这么大风险去测了,这个东西没有办法预测。
 
  康世昌 : 辛司长说得很正确,我在网上已经投过票了。
 
  主持人 : 对这个结果还要拭目以待,之前的主观预测可能没有多大意义。
 
  如果数据公布出来会有哪些影响?我们教科书的材料是否有要变更?国外对这个数据又会怎样看待?
 
  辛少华 : 我想这个数据一旦我们测量成功之后,在公布上有关之前我肯定要征求国内外专家进行预测,看我这个分析数据处理研究工作,测量出来这个值是不是最科学、合理,按照有关程序进行报批之后,最后国务院同意公布这个数据,至少在我们国内,要引入新的数据了推荐给国际,包括我们一些政府的官方的文件上面,包括教科书上面,就用这个数据了。同样像原来一样我们会把这个数值推荐给国际上一些组织,或者有关国家政府,1975年情况也是这样。
 
  网友:听说珠穆朗玛峰地区附近已经有了网吧?
 
  康世昌 : 2003年的时候,登上珠峰五十周年纪念的时候,那个登山活动是很大的,当时他们电信部门把整个车拉到那个地方去以后,确实在珠峰那能上网,后来拆掉了,临时的。
 
  主持人 : 希望到时候在整个珠峰科考过程中,我们会给广大网友一个及时的、现场的一些报道和图片。在这里由于时间的关系,今天的聊天即将要结束了,我们在此预祝此次珠峰科考、登山、测量都取得圆满的成功。如果有机会,我们想等科考、测量活动结束之后再请各位专家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,那时候我们可能有更多的话和更多的故事可以讲给大家听。再次感谢两位嘉宾,和大家告个别吧。
 
  辛少华 : 谢谢。
 
  康世昌 : 谢谢。
 
  主持人 : 今天的聊天到此结束,再见。
 
上一篇文章:Global Locate公司与Enfora公司伙伴提供A-GPS移动设备
下一篇文章:美国雷神公司开始生产抗干扰GPS天线系统

版权所有:陕西天脉导航信息有限公司 陕ICP备11008783号-1 

电话:029-85423293 手机:13319283142 网址:www.tmdh.cn www.xbyqsb.com

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南路86A号长丰国际广场B座1513室 邮编:710061 技术支持:西安网站优化